今年是中國自貿試驗區建設十周年。9月27日,商務部副部長盛秋平在國新辦舉行的自貿試驗區建設十周年新聞發布會上表示,十年來,自貿試驗區在貿易、投資、金融、航運、人才等方面對接國際通行規則,推出了一大批基礎性、開創性改革開放舉措,形成了許多標志性、引領性制度創新成果,培育了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產業集群,站在了中國高水平對外開放的前列,也積極服務了區域重大戰略、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和共建“一帶一路”。
“2022年,21家自貿試驗區以不到千分之四的國土面積,貢獻了占全國18.1%的外商投資和17.9%的進出口貿易,今年上半年進一步提升到18.4%和18.6%。”盛秋平說。
海關總署自貿區和特殊區域發展司司長陳振沖表示,十年來,自貿試驗區進出口規模不斷發展,去年進出口值為7.5萬億元,占外貿的比重由十年前的2.7%增長至去年的17.9%。
盛秋平表示,十年來,商務部會同有關地區和部門支持各自貿試驗區以制度創新為核心,以可復制可推廣為基本要求,以風險防控為底線,全力推進相關領域改革開放創新,為全面深化改革和擴大開放探索新途徑、積累新經驗。主要開展了四個方面工作:
一是不斷完善自貿試驗區布局。2013年以來,分6批設立了上海、廣東、遼寧、海南、山東、北京等21個自貿試驗區,形成了覆蓋東西南北中,統籌沿海、內陸、沿邊的改革開放創新格局。
二是系統推進制度創新。先后出臺了28份自貿試驗區建設方案及一批含金量較高的政策文件,累計部署3400多項改革試點任務,形成了較為完善的自貿試驗區政策制度框架體系。
三是協同推動任務落實。商務部作為自貿試驗區工作部際聯席會議辦公室,協調推動各地方、各部門較好完成了系列重大改革試點任務。聯席會議各成員單位累計出臺支持自貿試驗區建設相關文件700余件,支持自貿試驗區在重點領域先行探索。
四是復制推廣改革試點經驗。截至目前,對自貿試驗區探索形成的先進經驗,國家層面總結提煉了七批改革試點經驗、四批最佳實踐案例,共向全國復制推廣302項制度創新成果,形成了改革紅利共享、開放成果普惠的良好局面。
盛秋平用“五個率先”概括了十年來自貿區試驗區取得的一系列突破性、引領性的創新成果,即:率先實施外商投資準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管理模式,推動投資管理體制實現歷史性變革;率先建立以國際貿易“單一窗口”為核心的貿易便利化模式,有力支撐貿易強國建設;率先以跨境服務貿易負面清單管理模式為代表推進服務業綜合開放,推動各類高端要素自由便捷流動;率先實施“證照分離”等政府管理改革,促進營商環境改善和政府職能加速轉變;以及率先探索自由貿易賬戶,金融開放創新穩步推進。
國家外匯管理局外匯研究中心主任丁志杰介紹,2013年以來,國家外匯局在自貿試驗區分6批先行先試24項外匯管理創新措施,并且按照“成熟一項、復制一項”的原則,在全國范圍內復制推廣近20項。主要涉及便利跨境貿易外匯收支;便利跨境投資,推動形成“準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的外資管理框架;優化外債管理方式,支持跨國公司跨境資金集中運營管理等。相關措施有效提升市場主體外匯資金使用的自由與便利度,政策紅利逐步顯現。2022年,自貿試驗區跨境收支同比增長14.7%,比全國高出8.7個百分點。
“同時,國家外匯局在自貿試驗區積極開展外匯政策差別化探索。2022年1月份,經國務院批準,在上海臨港新片區、廣東南沙新區片區、海南自由貿易港洋浦經濟開發區、浙江寧波市北侖區等四地開展跨境貿易投資高水平開放試點,給予更加自由便利的外匯政策。”丁志杰說,2022年,上述四地跨境收支同比增長28.8%,比自貿試驗區平均增速高出14.1個百分點。
對于下一步的工作考慮和安排,盛秋平表示,商務部將與有關地方和部門一道,堅持以高水平開放為引領、以制度創新為核心,統籌發展和安全,高標準對接國際經貿規則,深入推進制度型開放,加強改革整體謀劃和系統集成,推動全產業鏈創新發展,更好發揮自貿試驗區示范作用,努力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作出更大貢獻。
(關鍵字:自貿試驗區 進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