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國民生銀行與華夏新供給經濟學研究院聯合發布的3月民新指數顯示,相對于服務業而言,制造業率先回暖。
其中,中小企業制造業指數是43.6%,為去年7月份以來的最高點,較上月大幅提高6.1個百分點;非制造業商務活動指數為40.1%,較上月提高2.6個百分點。
對此,華夏新供給經濟學研究院院長賈康點評稱,由于節后企業復工、步入正常生產階段,因此本月民生新供給中小企業指數雙雙明顯回升,尤其是制造業指數明顯好轉,即便與春節前數月相比,也達到了相對高點;而非制造業指數則回升幅度相對偏弱,更多體現為季節性下降后的回調。
體現在制造業分項指標上,企業經營、生產、從業人員、新訂單、融資、盈利等多項指標出現明顯改善。其中值得注意的是,受下游需求大幅回升影響,企業在連續去庫存后開始主動回補。
數據顯示,3月當月,制造業新訂單指數為42.6%,較上月提高9.2個百分點;出口訂單指數為43.1%,較上月提高6.4個百分點。隨著需求的回升,制造業企業開始主動回補庫存,原材料存貨指數為40.4%,較上月提高4.2個百分點,為后續生產做好準備;企業產成品存貨指數為41.8%,較上月提高1.5個百分點。
這與國家統計局公布的PPI指數相印證。2月我國PPI指數盡管連續48個月都是負增長,但降幅已連續兩個月收窄。
“制造業價格指數回升顯示工業領域的通縮壓力在減小,本月制造業原材料與銷售價格指數分別明顯回升7.4和5.5個百分點,預示PPI跌幅或進一步收窄。”民生銀行研究院院長黃劍輝認為,這也表明當前財政資金與新增信貸資金可能更多地進入到制造業企業,對制造業的拉動作用更明顯。
從調查的情況來看,企業面臨的最大問題中,“市場需求不足”和“勞動力成本高”依舊居于前列,但原材料成本高的選擇比例明顯提升。賈康提醒,這表明可能需要一些針對性的前瞻政策,避免原材料價格過快上漲帶來的負面影響。
賈康認為,總體而言,排除指數季節性下降后回調的因素之外,本月民新指數走勢反映我國制造業中小企業的各項經營指標已經明顯回升,貨幣政策方面的扶持效果也正在顯現,但仍需持續發力而不可取“見好就收”態度;非制造業中小企業的復蘇程度相比制造業尚不如人意,尤其資金狀況的改善相對遲緩,可能需要持續加力。
“但不難發現,目前經濟形勢正處于筑底恢復的通道之中,只要供給側改革能夠不斷推進,成效將逐步顯現。”賈康說。
(關鍵字:制造業 指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