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據報載,今年一季度中國鋼鐵業出現2000年以來首次全行業虧損。有評論稱,在大面積虧損的背景下,鋼鐵產能卻增加到9億噸左右,遠遠超過6億多噸的需求量;各大企業都在拼命投資新增產能,原因之一是國有鋼鐵企業的領導需要政績。
客觀地講,除2008年外,近6年多,我國鋼企明面上的固定資產投資增速并不算很快,只是基數比較大。2006年至2012年前兩個月,我國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的固定資產投資額的平均增速約為8%,低于GDP增速,更是遠遠低于全社會各行業累計的固定資產投資增速(20%/年以上)。同期,我國鋼材產量平均增速為15%,2011年鋼材總產量達到8.83億噸。從國統局的這些數據來說,產量增速明顯超過投資增速,說它們是“拼命生產”比“拼命投資”更妥當。
真正的“拼命投資”發生在2002年至2006年,這五年間我國鋼鐵行業固定資產投資增速年年超過25%。如果2001年投資1元,到2005年投資超過4元。由于項目建設需要有兩年左右的周期,從投產到達產也需要幾個月,像2006年、2007年的產量大增長,其實是2005年之前投資劇增的結果。目前鋼鐵產能還在小幅增長,主要原因是2008年鋼鐵行業固定資產投資增速有明顯反彈(23.8%),如今進入投產期。換句話說,新增產能在立項、上馬投建之時,鋼鐵行業整體仍有盈利。
媒體報道稱民營鋼企的經營情況好于國企,原因之一是民企普遍規模較小,可以較為靈活地停產、復產,并且主要經營低端品種。這些品種附加值較少,不是近幾年鋼鐵企業擴產的建設目標(板材),運輸半徑相對較小,較不容易出現過激的跨地域競爭。在近期全行業虧損的情況下,大型民營鋼企的經營情況同樣不容樂觀。2011年第四季度,大型民營鋼企沙鋼股份(002075,股吧)、南鋼股份(600282,股吧)的盈利分別為1200萬元、-4.1億元;而它們前三季度分別為盈利2.5億元、7.36億元。寶鋼股份(600019,股吧)則在2011年第四季度盈利10億元。
所以,我們或許不應該一味指責企業擴大產能、虧損出貨。行業景氣波動、企業盈虧變化,都是市場經濟下常見的現象,事先不易預測。出現虧損時,有些企業不肯減產也有它們的道理,比如銷售收入高于可變成本、高爐熄火后復產代價大、需要維持傳統客戶群以應對激烈競爭等。更值得我們深思的是,幾年前有關部委就指出鋼鐵產能過剩的問題,并著手限制新上項目、淘汰落后產能,幾番折騰之后,鋼鐵行業何以仍然落到這般下場?這意味著行政調控很難收到實效,最終還是要依靠市場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