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認為中美貿易戰對大宗商品的影響是短期利空長期利多。”中國大宗商品發展研究中心秘書長劉心田表示,短期的利空邏輯是中美貿易戰,實際上等于增加了大宗商品的流通壁壘,給大流通帶來一些不利影響。但長期來看,大宗商品消費和生產也就是供和需并沒有發生本質變化,市場仍然存在,只不過是流通效率可能降低。因此,流通成本增加反倒是利好。
投資者應該采取保險和穩妥的投資策略,即注重匯率變化和商品變化的雙重影響。在匯率和商品價格變化之間會生成一個風險對沖,投資者應做好匯率投資商品期貨。這樣配置的話,會比較穩當,也比較保險。
對于在中美貿易戰籠罩下的企業,劉心田談道:“企業應當注重后續即將增加的各種壁壘。同時,還需注意政策風向的隨時變化,貿易戰不會一直進行下去,中間可能會出現反復,屆時將帶來窗口機會,企業需注意及時把握,比如一些反傾銷,包括部分商品進口稅率調整。”
原油產業方面:上周初受到了獲利了結盤的打壓,同時,對中美貿易戰前景的擔憂情緒令投資者撤離股市等風險資產,美股和美債收益率快速走低,油價則延續了震蕩偏空格局。周三公布的EIA報告再度利空,加劇了原油的跌勢。數據顯示截至
不過,對OPEC有望延長減產協議的樂觀預期以及美國石油鉆井數錄得下降,限制了油價的跌幅。沙特能源部長法利赫近期講話稱,OPEC成員國需要繼續與俄羅斯等非OPEC產油國進行合作,共同將減產行動延長至2019年,從而改善全球油市供應過剩的局面。同時,沙特王儲薩勒曼上周表示,沙特和俄羅斯正考慮就減產進行長期合作,或簽署一份10年甚至20年的協議,以管理石油市場。此外,周五凌晨公布的數據顯示,美國石油鉆井數減少了6座至798座,為連續兩周增加后的首次下降。
進入新的一周,油市多空因素將繼續抗衡。中國財政部在
首個人民幣原油期貨也存在著不小的挑戰。特別是我國的原油期貨交易規模才剛起步,暫時還難以形成很強的價格影響力,但前景很看好,任重而道遠,仍需要管理層,交易所,期貨公司,還有投資者整體市場層面共同努力推進。
總體來看,中美貿易戰,短期對于原油市場的供需格局不會有太大影響,因為中國當前從美國進口原油只有30萬桶/日,相比日均870萬桶左右的總進口量來說占比太小。中美貿易戰對于原油深層次影響未來可能主要體現在兩方面,一是貿易戰會推高通脹水平;二是貿易戰容易引發宏觀經濟下降,從而抑制原油需求增長。觀察歷史數據可以得出,油價對通脹的傳導是比較敏感,特別是當油價高于60美元以上,因為高油價可能會刺激農產品深加工需求,從而會推高農產品的價格,比如玉米等生物燃料的原材料。不過,貿易戰對全球經濟卻會帶來負面影響,如果全球經濟出現下滑,那么將抑制全球原油需求的增長,特別是中美分別是全球原油需求最重要的兩個國家,兩國原油需求對全球總需求比重高達32%左右,也分別是全球原油進口量最大的兩個國家。整體而言,貿易戰容易引發通脹擔憂,并且貿易戰還容易引發市場對地緣政治的擔憂,因此短期貿易戰對原油有一定提振,但長期來看,貿易戰將抑制原油需求的增長,對油價卻是偏空的,所以后市還需觀察中美貿易戰演化的程度,貿易摩擦越大,對需求抑制越大。
(關鍵字:原油 貿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