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鋼集團董事長徐樂江在最近的一次講話中說:中國鋼鐵業的產能利用率達到80%就應該認為是產能充分利用了。鋼鐵行業現在處于輕度過剩狀態,外界不要妖魔化鋼鐵業產能過剩問題。最近有媒體記者問我:您怎么看中國的鋼鐵產能過剩問題?
這個問題實質上關系到只有把產能過剩問題放到市場關系中認識,才能有正確的對策出路。很長時期以來,我國關于鋼鐵產能過剩問題的爭論中,一直存在著許多似是而非的模糊認識。也讓政府控制過剩產能的工作陷入尷尬處境。
早在本世紀初就有人提出鋼鐵產能過剩問題。但是正是許多人對我國現代化建設中鋼鐵消費規律性認識不足,沒有想到我國的粗鋼消費會從一億多噸猛增到接近7億噸。正是這種呼喊讓大鋼鐵企業忽視了國內布局問題。也給民營鋼鐵企業提供了歷史性的快速發展機遇。
2006年政府針對產能過剩和節能環保要求,提出要淘汰300立方米小高爐。記得國際鋼協北京代表處成立那天,新日鐵駐華代表小谷藤偐問我:政府規定要淘汰300立方米小高爐的要求能實現嗎?我回答說:按目前我國螺紋鋼需求增長態勢,現在這些小高爐要完全淘汰,中國螺紋鋼缺口3000萬噸,鋼材價格瘋了誰來管,政府管得了嗎?
不過政府淘汰小高爐的產業政策還是收到了效果。淘汰落后產能的壓力,特別是我國鋼鐵需求仍處在快速增長時期,2008年之前的世界又面臨通脹上升期和鋼價上漲趨勢。在這種形勢下,企業淘汰落后的、小的高爐,上大型設備,增加產能,也符合企業發展的規律。據統計2006年-2012年累計淘汰的煉鋼能力有1億噸,煉鐵能力1.6億噸。2012年底,國內鋼鐵產能約9.76億噸,實際生產粗鋼產量7.31億噸。但這期間,國內累計新增的粗鋼產量產能達到4.4億噸。根據中鋼協的調研,目前在建產能規模依然很高,今后三年分別新增1.1億噸的煉鐵產能和1.3億噸的煉鋼產能。需要說明的是這些在建項目多是前期計劃的實施。目前的市場形勢,已經很少有鋼鐵企業繼續擴大新建煉鋼產能計劃。新增加的粗鋼產能是已淘汰掉產能的近六倍。僅僅從2012年的實際產量和新增產能的數字看,相當大的部分產能補充了國內鋼材需求的增長。
這種發展過程必然導致地方性鋼鐵企業產能增長很快,但體制因素導致全國布局合理性問題,產能總量增長合理控制問題很難解決。也正是伴隨鋼鐵企業快速發展和政府控制產能建設,使得許多鋼鐵企業的建設項目,政府部門不敢批。才出現了60%的新建產能沒有獲得政府審批的怪現象。
2011年以來我國經濟一直延續著增速回落的走勢。也影響鋼鐵的市場需求。已經顯示出高消費低增長的特點。2012年我國粗鋼產量達到7.17億噸,同比增長3.1%。平均日產196.4萬噸。需要說明的是2012年我國粗鋼日產水平始終處在190多萬噸的水平。鋼廠的生產也維持住了。12月日產水平還下降到192萬噸。至少去年四季度的日產水平可以反映當年形成的鋼鐵生產能力。
2013年1-6月,全國累計生產粗鋼3.9億噸,同比增長7.4%。前6個月,粗鋼日均產量215.4萬噸,相當于年產粗鋼7.86億噸水平。其中,2月份達到歷史最高的220.8萬噸,3-6月份雖有回落,但仍保持在210萬噸以上較高水平。
面對產量快速增長,市場價格下跌,有人驚呼鋼鐵產能過剩。不過從市場的分析讓人懷疑統計數字有誤。僅僅過完新年,日產水平就提升20多萬噸,今年以來卻始終保持在215萬噸左右的日產水平。也許現在的數字是較準確的。但這幾個月來新冒出的新增產量相當大的成分是去年統計上的問題。面對去年和今年上半年同樣困難的經濟市場形勢,難道去年陸續形成的新增產能不需要消化,都放到今年一月份以后消化,這是不可能的。同時今年上半年產量同比增長7.4%,中國目前的經濟發展階段根本不具備鋼消費年增幅7.4%的高增長條件。如果鋼消費保持GDP的增速,這豈不意味著中國鋼鐵消費還要有個快的增長。這既不符合經濟下滑和高消費低增長的特點,更是不符合市場規律。這里只有一個結論去年我國粗鋼產量的統計數字少報了。這就更增加了今年產能過剩的恐慌。
無論從去年四季度粗鋼日產水平196萬噸,還是今年粗鋼日產水平215萬噸,實際上鋼材市場的社會庫存一直處在下降趨勢中,這主要是由于市場風險因素決定的。鋼廠庫存增加也就是幾十萬噸。這說明目前的市場供需平衡情況同2012年沒有多大區別。鋼鐵企業面對差能過剩的壓力,控制產量,維護市場供需關系的平衡努力收到了一定的效果。更何況中國鋼鐵高消費、低增長的趨勢還要持續一個時期。
至于把市場鋼價回落,行業微利,甚至虧損簡單的歸結于產能過剩也是不對的。為什么2008年上半年以前和2009年至2011年中期鋼材價格在漲跌震蕩中,總體是不斷攀升呢?為什么2011年中期以后鋼材價格總體是回落的大趨勢呢?這顯然同國際金融危機中通脹上升和通脹泡沫破滅的周期性有明顯的疊加效應。更何況中國經濟在這個時期一直延續著增幅回落的走勢,必然要影響市場的需求。這也是影響鋼材市場價格走勢的重要影響因素。
中國鋼鐵產能過剩是事實。9.7億噸的鋼鐵產能確實比今年7.8億噸的產量規模大許多。我前面重點從市場角度分析了產能過剩問題。實際上鋼鐵企業在生產實踐中還有個設備利用率問題。中鋼協會長、寶鋼集團董事長徐樂江說:“中國鋼鐵業的產能利用率達到80%就應該認為是產能充分利用了。鋼鐵行業現在處于輕度過剩狀態,外界不要妖魔化鋼鐵業產能過剩問題”。話雖說得刺耳,但也有利于人們客觀認識鋼鐵企業的產能過剩問題。畢竟我國鋼鐵產能利用率還高于歐美發達國家。
解決鋼鐵產能過剩問題同解決任何重大社會經濟系統工程一樣,都需要采取“多管齊下”的綜合對策。問題是,需要分清那些是政府職能責任,那些需要讓市場機制解決。
我曾經說過:化解鋼鐵產能過剩問題要有點現代經濟學。沒有需求的產能就是過剩。有潛在需求,因改革和政策調正遲后,需求釋放不出來,就是產能社會資源的浪費。因此,無論政策走向,還是改善宏觀經濟調控,謀發展都不能離開這個時期的特點。政府要科學決策和改善宏觀經濟運行的調控,確保經濟在合理區間的穩定運行。通過釋放潛在內需,化解一部分產能過剩的壓力,為企業創造穩定的市場環境。同時,政府可以通過行政審批權力和信貸手段嚴格控制鋼鐵企業新建煉鐵、煉鋼產能,實行產能增長同鋼鐵需求增長相協調;需要嚴格執行環境保護法關于污染物排放標準和排放總量的規定。堅決關停和限期治理污染嚴重的企業;可以通過制定行業節能標準和給予科技補貼和貸款,支持企業改造高能耗的設備,提高行業能源利用水平。
企業根據市場需求調控投資和產能控制。讓市場決定優勝劣汰。通過資本市場平臺建設,為企業創造資產整合和企業重組的市場環境。如果政府過多直接干預企業產能問題,效果不會理想。
產能過剩并不都是壞事,它可以激勵競爭,平抑和穩定市場價格。一定的產能過剩將引發市場競爭加劇,企業經營步入微利局面。特別是我國經濟發展階段進入鋼鐵高消費低增長時期后,一定的產能過剩會推動鋼鐵企業進行經營戰略調整,轉變經營發展方式。實際上,除了前期的遺留項目外,今后幾年鋼鐵企業很少有新增鐵、鋼產能擴建計劃。市場經濟需要一定的產能過剩。特別是我國經濟發展的階段,不僅鋼鐵業,許多原材料工業都將進入市場高消費低增長時代。必然到來的制造業產能過剩是市場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必然出現現象。過剩經濟將伴隨中國未來較長時期的經濟發展過程。經過過剩經濟狀態下的市場競爭和企業戰略調整,也必將推動一個行業走向成熟。
(關鍵字:鋼鐵 產能過剩 馬忠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