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4月12日電(馬忠普)我國鋼鐵工業因鐵礦石價格被國際礦山資本操縱而陷入微利。去年我國大中型鋼鐵企業實現利潤897億元,銷售利潤率2.91%,遠低于全國工業企業6.2%的平均水平。其中實現利潤前20名企業的利潤約占83%左右,而大多數企業處于微利或虧損狀態。
進入今年1月,進口鐵礦石均價151.4美元/噸。同比漲幅66.1%。伴隨2-3月每噸鋼材價格下跌400元,進口鐵礦石價格也回落了13% 不過3月底,鐵礦石價格再度攀升。4月上旬進口鐵礦石的港口價格已經達到183美元,許多鋼鐵企業再度陷入虧損的險境。
鋼鐵企業在鐵礦石瘋狂漲價問題上缺少產業鏈上的戰略調控能力,這是造成鋼鐵企業進入微利時期的主要原因。主要表現在:一是,伴隨我國鋼鐵需求快速增長的過程,鋼鐵企業走的是一條依賴進口鐵礦石的路子。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我國鋼材生產和消費已經從本世紀初的1億多噸,猛增到目前的6.2億噸。伴隨這個過程,鐵礦石進口也從幾千萬噸猛增到去年的6.18億噸。
但是國際三大礦山壟斷資本掌控了國際鐵礦石市場70%以上的資源。而中國鋼鐵企業卻沒有走出去,從戰略上發展自己的國際鐵礦石產業鏈生產經營,過度的依賴從國際市場進口。這樣就被三大礦山一步步逼上購買高價鐵礦石的陷阱。最終行業陷入微利的險境。
二是由于中國鋼鐵企業在國際鐵礦石市場上,沒有一定數量規模的權益礦和戰略調控力,以為協議礦總比現貨礦便宜。而且對國際資本炒作鐵礦石的嚴重性估計不足。結果被三大礦山從年度協議演變到季度協議和月度協議。價格直逼現貨礦。并且通過所謂的鐵礦石價格指數定價,直接參與中國鐵礦石市場的價格炒作。在國際金融資本炒作海運市場和大宗商品價格背景下,不斷推升中國的鐵礦石市場價格。
三是對國際礦業資本的經營模式缺乏警惕,2011年國際鐵礦石漲價中國就多支付1900億元。三大礦的利潤已經是中國鋼鐵企業利潤的20倍,特別是從近幾年世界經濟的博弈中看得很清楚。通過推升鐵礦石價格,打壓中國鋼鐵工業,進而影響中國下游行業的競爭力正是國際資本推升鐵礦石價格的又一個戰略目標。如果中國鋼鐵企業建立自己的國際產業鏈優勢和一定數量的國際權益礦,三大礦強行漲價就會面臨市場份額減少的壓力,只有這樣才能形成可以影響國際鐵礦石價格的戰略調控實力。沒有這個實力,對鐵礦石價格談判就不要再抱不切實的幻想。因此,要堅定不移的實施走出去的戰略,轉變鋼鐵工業經濟發展方式。
日本地震后,鋼鐵生產和鐵礦石需求都受到影響。今年國際鐵礦石供需關系并不緊張,鐵礦石過剩的趨勢已經顯示出來。問題是:我們習慣于用“中國需求、市場供需平衡、行業微利”與三大鐵礦石巨頭展開談判,三大礦商一改過去供需關系決定價格的漲價主張。閉而不談鐵礦石高價位是導致鋼鐵企業微利和虧損的主要原因。反而提出要“公司談判更多考慮的是中國經濟整體運行趨勢,并非中國個體鋼鐵企業的經營困境。”很清楚,鐵礦石年度訂貨一步步轉向現貨,鐵礦石價格一步步走高,正是鋼鐵企業整體戰略態勢屢屢被動和鐵礦石市場形勢嚴峻的結果。
對進口鐵礦石談判的被動態勢和導致鐵礦石進口價格上漲出現嚴峻的形勢,有很多影響因素。其中,中國鋼鐵企業在國際鐵礦石和海運市場布局結構中,沒有自己的國際鐵礦石產業鏈建設布局;對國際壟斷寡頭沒有戰略影響力;對解決鐵礦石進口問題沒有實際戰略調控力是根本原因。進口秩序混亂等諸多因素都是在特定歷史條件下從這個根本原因中衍生出來的具體原因。戰略上解決這個問題的出路要標本兼治。不解決根本問題,市場秩序問題就很難解決。弄清楚鐵礦石問題造成鋼鐵行業微利的原因,有利于鋼鐵企業從轉變行業發展戰略模式上,破解這一難題,走出行業微利的困境。
在現實的國際鐵礦石戰爭中,中國鋼鐵企業延續對內擴大投資謀發展,對外缺乏資源產業鏈建設的傳統經營模式已經陷入進退維谷的困境,鋼鐵企業不進行走出去的戰略大調整和發展模式創新是沒有出路的。
有業內人士認為,近幾年國際鐵礦石增長迅速,國際鐵礦石過剩的局面不用多久就會到來。那時價格會降下來,鋼鐵企業就可以走出低效益微利的鐵礦石陷阱了。如果是這種觀點,那就根本沒有對鐵礦石嚴峻形勢有個清醒的認識,更不可能有建立國際鐵礦石產業鏈安全的戰略作為。就只能在鐵礦石漲價壓力--鋼鐵企業微利-鐵礦石階段性過剩--鐵礦石價格回落--三大礦減產--價格再度高位攀升-鋼鐵行業再度陷入微利中不斷演繹惡性循環
也有人認為,國際鐵礦石漲價是輸入型通脹。這種認識上的偏頗是忽略了在世界市場一體化條件下,鋼鐵企業應當走出去,像石油行業那樣,到鐵礦石資源豐富的發展中國家,聯合投資建設鐵礦石產業鏈和鋼鐵工業園。增強鋼鐵企業在國際鐵礦石和鋼鐵市場供需關系上的戰略調控力。有了這個實力,才能從根本上解決鐵礦石談判的戰略被動態勢和減少輸入型通脹壓力。很顯然這里有個鋼鐵企業十二五期間的戰略調整要有所作為問題。
還有人認為,加快國內鐵礦開發就可以解決鐵礦石大幅漲價和價格居高不下問題。2010年我國生產鐵礦石同比增長21.59%。其中主要是民營礦山增產。進口總量維持在6.2億噸左右,當前僅港口庫存就突破9000萬噸。這表明我國生產的鐵礦石增量已經能夠滿足我國鐵礦石需求增量的要求。然而這一切并沒有阻擋鐵礦石近期的市場價格高位攀升。中國鐵礦石進口今后也將保持6億多噸的進口規模。在三大礦山已經具備炒作國際鐵礦石現貨市場價格的條件下,不走出去建設國際鐵礦石產業鏈,不增強國際鐵礦石市場供需關系的戰略調控力,僅僅依靠國內增產鐵礦石,是不能從根本上解決鋼鐵企業陷入微利的險境問題。
目前,中國鋼鐵需求進入了高消費低增長時期,年度2000萬噸的鋼材需求增量,國內礦山增產就能滿足鐵礦石的需求增長。這種鐵礦石進口數量連續多年大幅增長時代的結束,使鋼鐵企業能騰出手來,調整發展方向,集中從戰略上解決鐵礦石問題和國際鋼鐵布局問題。
幸運的是經過幾年的礦山投資,國際鐵礦石資源的供需關系并不緊張。與石油不同,世界也并不缺乏鐵礦石資源。非洲、南美、西亞都有豐富的鐵礦石資源。僅加拿大新發現的鐵礦儲量就超過兩托的鐵礦石資源擁有量。2007年以前進口鐵礦石價格盡管上漲,但是不到80美元,目前已經是183美元。他們用從中國鋼鐵企業賺的錢再去購買礦山。2010年國際礦業并購中,澳大利亞、美國、加拿大占了七成,中國僅占6%。國際資本在積極搶占國際礦業的未來制高點和增強壟斷控制力。很多發展中國家希望同中國鋼鐵企業合作,聯合開發礦業,建設鋼鐵工業園,促進這些國家的經濟發展。這就為鋼鐵企業實施走出去戰略創造了條件。
而現在中國鋼鐵企業的國際化經營剛剛開始起步,正是從這個意義上說:國內的大鋼鐵企業,還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國際跨國公司。這正是中國鋼鐵企業的軟肋。對于國際鐵礦石、海運和鋼鐵市場的風云變幻,我們沒有實際影響力。鋼鐵企業確實需要從未來國際化鋼鐵生產經營布局結構調整和產業鏈發展戰略上思考這個問題。
鋼鐵企業實施走出去戰略要重視模式創新,特別是對關系到多方利益時,要實行戰略投資者的股份制合作,要重視引進國內投資公司資金,也要重視融入當地資金投資,發展股份制減少投資風險。具有明顯時代特征的新形勢、新機遇、新挑戰都需要鋼鐵企業加快國際化經營布局的戰略調整。搶占國際鋼鐵市場競爭的未來制高點。而這種戰略調整的后果將直接關系到鋼鐵企業未來的國際市場命運。
最近國家發展改革委、商務部和工信部等有關部門已經聯合研究中國應對鐵礦石問題的相關政策措施。其中包括了鋼鐵企業走出去的對策研究和體現中國國情的鐵礦石進口貿易模式和進口秩序問題。加強了鐵礦石進口問題的政府高層對策研究和協調。據悉:建立鐵礦石資源保障體系已經成為相關部委在十二五期間的重要工作之一。除繼續鼓勵鋼鐵企業走出去,參與海外礦山投資之外,還鼓勵企業積極參與海運市場、碼頭、海外礦山基地、鋼鐵工業園及相關配套設施建設;采取措施防止國際礦業公司對主要鐵礦石港口和海運航線的進一步壟斷。
國家發展改革委官員在不久前和力拓集團高層的一次會面中,明確提出當前鐵礦石價格是高度扭曲市場下的產物,相信在政府有關部門對鐵礦石問題的高度重視和支持下,鋼鐵企業一定能在戰略上走出破解鐵礦石難題的道路來。
(關鍵字:新華社 鐵礦石問題 鐵礦石 調整產業鏈發展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