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鋼鐵市場專家馬忠普最近再次作客財富中國電視節目制作中心,就鋼材出口退稅和鋼材市場熱點問題,回答電視節目主持人的提問。
主持人鄭亞娟:不久前倍受人們關注的中國與歐盟就鋼鐵貿易摩擦舉行了雙邊會談,雖然會談取得了積極的成果,但是我國也承諾,中國將降低鋼材的出口退稅,有些鋼材品種甚至將取消出口退稅。最近由鋼材出口引發的鋼鐵貿易摩擦頻頻出現,美國也聲稱反對中國的貿易補貼。那末下調出口退稅對鋼鐵行業的出口會產生哪些影響呢?今年鋼鐵行業會出現哪些動向呢?現在我們邀請鋼鐵專家馬忠普一起探討這些問題。
主持人鄭亞娟:馬先生 你好。先從一個數據說起。去年我國出口鋼材4300萬噸,這個出口數量占我國鋼產量的10%左右。我們想知道,如果出口退稅降低,會對國內鋼鐵行業的產品出口產生哪些影響呢?
馬忠普:我們需要先說清楚一些基本情況。去年我國雖然出口鋼材4300萬噸,但是當年進口鋼材1851萬噸,實際凈出口鋼材不到2500萬噸。出口鋼坯800多萬噸,實際凈出口折算成粗鋼3400萬噸。占我國粗鋼產量的8.2%。雖然中國的出口數量比較大,但是同我國鋼材產量規模比較,關系還是協調的。過去中國是鋼材凈進口國。今年由于進口減少,出口增加,連續3年平均每年凈出口增加2300萬噸。引發了一些鋼鐵貿易摩擦。但是由于國際需求不斷快速增長,這種摩擦的背景條件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最近中國同歐盟鋼鐵貿易談判取得的積極結果說明很多貿易摩擦可以通過對話談判解決。這是一個好的發展趨勢。了解了這個背景,有助于我們全面把握出口退稅對鋼材出口的影響。
目前新的出口退稅政策還沒有出臺,但出口退稅下調是一個趨勢。如果出口退稅降低,有利于緩解國際鋼鐵貿易摩擦,為中國鋼鐵企業創造和諧的國際貿易環境。同時鋼材也是資源性產品,國家的產業政策不鼓勵擴大鋼鐵產品,尤其是低檔鋼鐵產品的出口。這是我們理解這項政策的基本出發點。至于對國內鋼鐵行業的產品出口數量產生哪些影響,我認為在今年我國鋼材出口不可能保持前三年增長勢頭的情況下,對實際進出口影響不大。出口退稅下調,導致鋼廠出口成本增加,每3個點就增加成本100多元,8個點就300多元。從力的方向上看,鋼廠的出口競爭力確實下降了。但決定出口數量變化主要有這么幾個因素。一是國際市場的需求,二是國際與國內市場的鋼材價格差,三是中國鋼鐵企業的出口成本競爭比較優勢。
主持人鄭亞娟:你講的出口退稅對實際鋼材進出口影響還是不大的。
馬忠普:是這樣的。
主持人鄭亞娟:從去年下半年以來,業內對市場的判斷就是產能繼續增加,需求有所減弱,有人提出今后要擴大出口。你怎么來理解這個壓力和矛盾?
馬忠普:這種觀點在對問題的把握上稍稍有些欠妥。實際上,在過去的三年中,我國鋼的產能和出口確實大幅增長。由2003年的凈進口3640萬噸,到2006年的凈出口3400萬噸。三年期間相當于國際市場增加了7070萬噸鋼的供給能力。平均每年增加2300萬噸。這種情況清楚地反映了國際市場每年4千多萬噸的需求快速增長。但是2007年,我國無論產業政策,還是實際產能的增長幅度回落,都使我國鋼材和鋼坯的出口不能再保持前3年2300萬噸的出口增長了。只能在去年出口基礎上有小幅的出口增長。在國際市場繼續保持需求快速增長的時候,中國鋼材出口增速的明顯回落,這對國際市場穩定很有利。今年國際市場很可能走出景氣的走勢來。
主持人鄭亞娟:現在有一個不合規矩的市場現象。元旦過后,鋼產量增加,鋼材市場價格走高,庫存在下降,市場成交不好。你怎么分析這種矛盾現象?
馬忠普:你講的這些市場現象和矛盾確實交織在一起了。目前中國鋼材市場的庫存確實比較低。這是由市場風險比較大造成的。不是由供不應求造成的。去年7月鋼廠價格倒掛,導致價格一路下跌。市場價格震蕩的衰減一直持續到去年12月上旬。這種市場走勢導致社會庫存也處在不斷下降中。但這個過程也使市場風險下降,市場一旦走穩后,這就出現了你說的去年12月和今年1―2月的鋼材價格上漲。但是市場成交的變化量不是很大。去年下半年投資增幅回落,需求有所減弱,為什么庫存較低,就是50%以上的產量增幅都出口了。今年不可能保持前3年的出口增幅,但進出口態勢不能出現逆轉。否則今年的鋼材市場肯定不行。
主持人鄭亞娟:現在許多人關心今年的鋼產量增長,關心今年鋼材市場的供需平衡關系,你能不能從這個方面給我們再談談你的看法?
馬忠普:應該說2007年上半年鋼材市場的供需平衡關系總體是不錯的。市場也出現了景氣走勢。大鋼廠直到4月的合同都已經訂完。為什么近期市場價格又出現震蕩呢?一個重要原因是鋼廠繼續看高市場價格,忽視了市場關系的調整和市場承受能力。今后鋼材市場能否走出景氣的走勢,有兩條,一是進出口態勢不能逆轉。二是鋼廠價格要貼近實際,給市場一個穩定感和機制。而這一點也是中國鋼材市場價格需要協調重要市場關系,價格走勢進入需要相對穩定新階段的客觀要求。
主持人鄭亞娟:我們感謝馬先生的精彩分析。
(關鍵字:出口退稅 鋼鐵業 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