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華商務網 王英廣
證券日報
一、下游企業訂單萎縮加劇供需矛盾復雜擴大
為什么會說下游企業訂單萎縮加劇矛盾復雜擴大化?表現在:一方面鋼廠組織合同落實困難,鋼廠出現訂單不足狀況,庫存壓力增大。甚至一些大鋼廠通過托盤、分包等以現貨形式消化資源,這讓訂期貨廠商意見較大。訂期貨在資源沒到手的狀況下,鋼廠通過低價現貨放盤,進一步打壓了市場價格,讓下游和鋼貿商蒙受更多損失,供需雙方之間矛盾加大。在價格在不斷下滑形勢下,訂期貨意愿越來越差。最終出現了期貨現貨搭配訂貨或者干脆“吃現貨”現象。另一方面,鋼廠通過“幾個月承兌免貼息”、暗補、連續訂貨優惠等措施刺激訂貨,但客觀上加速了同規格材質的產品到不同用戶手中成本差異很大。鋼廠表面上的價格政策及價格表無太大意義,加速了鋼廠之間競爭及用戶對鋼廠不信任。所以說供需矛盾復雜擴大化是由供需關系在行情一路下滑的過程中不斷加大,同時也需要鋼廠改變訂價政策及訂貨模式。
二、下游行業不景氣還要持續,制約鋼鐵需求不會短暫
從目前下游用鋼量上來看,機械、汽車、電力、造船、家電2011年用鋼量達到2.52億噸水平,占整個鋼材需求量39.5%左右。除去建筑類用材,整個工業用鋼材約3.12億噸水平,占整個需求48.7%左右。但是這些行業今年的需求增長多數都低于10%在5%左右,甚至有的行業更低。盡管最新公布的6月份PMI為50.2%,比上月回落0.2%,但是仍然創7個月新低。其中大型企業PMI為50.6%,比上月回落0.5個百分點。新訂單指數為49.2%,比上月下降0.6%,連續2個月低于臨界點,表明制造業市場需求繼續回落。
下游行業不景氣不僅來源于歐債危機及西方經濟體衰退,還來自于國內經濟形勢惡化、成本上升及虧損。顯然,國際經濟低迷已經嚴重影響了家電、機械、造船、機電等行業的出口訂單。甚至有的電機廠表示“大單變小單,小單變無單,去年廣交會形勢還不錯,今年一個單子都沒簽下來”。這些都不難從6月港口指標中看出來,反映出經濟走勢仍具有不確定性。據統計,今年前五個月,受全球航運市場低迷影響,中國第一造船大 省 江 蘇 的 新 接 訂 單 量 同 比 下 降61.7%。而船舶是江蘇省的三大出口支柱產業之一,其復蘇情況直接影響到江蘇全省的出口。企業下半年出口形勢仍不容樂觀。
在外貿普遍低迷的情況下,內需也表現疲軟。企業在勞動力、原材料、融資成本等一些列成本大幅上升壓力下,再加上訂單下滑,產銷節奏放緩,盈利能力不能保障,出現利潤持續下滑甚至虧損。通過投資拉動、釋放流動性等一系列措施等效果顯然需要一段時間。但是光通過采取貨幣政策遠遠不夠,企業也需要減負,包括稅率的調整。不然,即便給企業投資1000萬,企業仍沒有訂單,甚至連盈利都保證不了,不能形成良性運轉,即便把資金投給企業,又能起到什么做用?
三、改善鋼鐵弱勢疲軟局面重在刺激需求
改善供需矛盾單靠鋼廠減產是遠遠不夠的。在目前環境下,鋼廠減產還面臨較多阻力。既涉及到體制問題,利益格局分配問題及鋼廠自身調節能力。而且中國鋼廠分布廣泛,廠家眾多,協調起來很難,更別說在同一品種上達成減產共識并付之行動。但不管是鋼廠主動還是被動的,只要減下來一些就會對鋼價運行有利。但是從需求角度看,鋼鐵下游產業的低迷和經濟下滑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不穩定經濟,不刺激需求,很難讓鋼鐵行業從長期低迷中擺脫出來。需求低迷,鋼廠的一系列調價政策都是被動的應對疲弱的市場。同樣,在低迷持續中積累起來的價格倒掛問題、合同、資源矛盾問題都不能從根本上解決。但是我們要看到,有需求的前提是經濟穩定,并保持一定增長。當前如果不能采取有效的措施防止經濟繼續下滑,那鋼鐵下游行業的需求就更談不上增長。
從目前看,央行通過“逆回購”,降準降息等等手段,緩解了下游企業融資壓力。在產業政策上也推出了家電、汽車能效補貼等措施。但是企業的經營成本仍然不低,盈利能力得不到保障,還需要進一步的財政措施等等。但隨著世界主要經濟體都認識到并且步入到刺激經濟的軌道上來,隨著國內各項政策的深入。我們有理由相信經濟底部不會低到那里去,需求也不會再壞到那里去。而且,當鋼鐵等大宗原材料價格跌至底部,正好是緩解下游企業采購成本促使企業復蘇的有利時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