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態和移民等問題的輿論壓力下,中國的水電產業曾匍匐多年,動彈不得,愁悶不已。一家踞于西南的大型水電企業甚至“八年之內不發一聲”,只待擇機而行。“十一五”期間,大型水電項目核準幾近停滯狀態,以至于到2010年,5年周期的規劃目標尚有70%的空缺。
直至2010年底,主管部門對水電項目的審批開始解禁,隱匿于金沙江、雅礱江、黃河上游等流域高山深谷中的水電項目陸續開工。在全球經濟一片蕭瑟的當口,中國水電產業卻迎來“最好的年代”。
對照“十二五”水電發展規劃5年開工1 .6億千瓦裝機容量(含抽水蓄能)的水電投資規劃,平均下來每年需新增裝機容量3200萬千瓦。若按目前的發展速度,仍難達到總體目標,但中國水力發電工程學會副秘書長張博庭向記者分析,未來三年一直到“十三五”末“應該還會更快”。若綜合各種要素測算,未來三年水電年均投資額將超過2000億元。從資源儲備的角度看,目前中國水電資源開發程度為24%,低于發達國家平均60%的水平,未來還有較大的上升空間。
依侍多年的技術積淀和較強的制造能力,中國一重、二重、哈電、東方 電氣、上海電氣等龍頭企業已不懼與世界各大巨頭直面競爭。孟憲淦告訴記者,我國水電設備的國產化在整個能源領域里占的比例相當高,無論是大型水輪機,發電機,還是保護、控制設備,都是自行生產,基本走的是自主創新的路子。
據分析,大型水電機組由于行業壁壘高,競爭力度小等因素,盈利能力遠遠大于小型水電機組。所以,這一市場會賦予水電設備新的成長空間。
但原東芝水電的一位高層告訴記者,如今其目標市場可能會逐漸向中小水電項目傾斜,未來的水電市場將會形成以大型水電項目為主,中小型水電項目為輔的格局,水電企業有望開發新的盈利增長點。
國際電力巨頭的動向無法忽視。2012年7月,占中國水電設備市場20%的阿爾斯通宣布在天津建立水電全球技術中心,以支持其在中國和海外市場的發展。與此同時,福伊特、西門子、東芝水電、安德里茨、維奧水電、通用電氣(GE)和克瓦納等跨國企業也紛紛加大中國市場的權重。可以預見,隨著產業的加速發展,更多獵食者加入戰團,接下來的競爭將愈發激烈。
(關鍵字:水電機 盈利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