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門銅業成立于1993年,截至目前共經歷了4次“改頭換面”的技術改造,一點點打磨自己的“小而美”,產能和利潤大幅增強,凈資產收益率在同行業中名列前茅。企業由小到大,綠色發展是其中濃墨重彩的一筆,為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
2016年,易門銅業開始第4次技術改造,技改中如何實現綠色低碳、節能減排和更高質量的綠色發展成了重中之重的課題。易門銅業領導班子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以科學嚴謹的態度做足功課,把“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轉化為“多、快、好、省、順”的實際行動,把最優的技術路線寫進技改的總體方案。易門銅業黨委副書記、執行董事、副總經理張體富對當時的情景記憶猶新:“綠色發展是國家千年大計、企業百年之計,來不得半點馬虎,必須從頂層設計開始,一以貫之,一抓到底。”
思路決定出路,綠色發展成為易門銅業孜孜以求的鮮明底色。
技術為王 為綠色發展增添新動能
第4次技術改造對易門銅業的“再造”“涅槃”和“升騰”意義重大。面對千頭萬緒的技改工程,易門銅業領導班子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瞄準關鍵環節,為綠色發展開出第一張技術優先的“藥方”。
易門銅業采用“富氧底吹熔池熔煉+PS轉爐吹煉”工藝,將富氧底吹熔池熔煉產出的72%~75%含銅品位的冰銅經PS轉爐吹煉后,產出98.5%以上品位的粗銅,大幅降低生產成本和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緊接著,易門銅業又廣泛發動工程技術人員和高技能工匠開展技術攻關,持續改進完善硫酸生產工藝,收集處理無組織煙氣,持續提高二氧化硫、顆粒物、氮氣化物排放標準。同時,一批“小改小革”成果和“填平補齊”工程相繼出爐,為企業生產經營持續向好貢獻力量,其中,僅余熱發電一項2020年就為企業創效近150萬元。生產工藝的改進為企業綠色發展增添了新動能。
固廢處理是冶煉行業的“心頭之痛”,易門銅業在這方面也下足功夫。該公司堅持嚴字當頭,建成了生產污水處理站,對制酸凈化排污、干吸廢水、環集廢水進行集中處理,達到排放標準后再進行深度處理,或供熔煉緩冷場生產使用。同時,該公司建成了生活污水處理站,對全公司范圍的生活廢水進行全面回收,采用“A/0+接觸氧化+消毒”工藝進行深度處理,達到一級A標后回用于廠區綠化和道路降塵作業。從工業生產到輔助后勤,易門銅業實現了水資源100%循環利用。
美化廠區環境 綠色發展的“點睛之筆”
以“綠化廠區、改善環境”為載體助力企業綠色發展,是易門銅業追求可持續、高質量發展的“點睛之筆”。
“經過連續多年的投入,易門銅業廠區閑置空地已實現100%綠化,廠區整體綠化率達65%以上,朝著綠色工廠的目標又邁進了一大步。”張體富介紹說。
為實現綠化廠區、改善環境的目標,易門銅業黨委班子開出了靶向“藥方”——先從思想上“綠化”。該公司黨委組織全體干部員工深入學習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深植綠色環保理念,自覺把思想重視和行動落實統一起來。
精準治理,針對生態環境脆弱區域“見縫插綠”,是易門銅業屢試不爽的“藥方”。
2018年年初以來,易門銅業先后完成30多個綠化項目,栽種茶梅、桂花、櫻花等樹木14萬株,各類花卉和低矮灌木26萬株,竹子5139棵,種植波斯菊和草坪39000平方米。該公司累計投入7800余萬元,打造了占地2萬余平方米的“楊善洲示范林”及4萬余平方米的“易銅生態林”,綠化了數座銅冶煉渣場,以“愚公移山精神”把荒山變綠洲、把工廠變花園。
為保持環保工作連續、有效,把治標之策與治本之道有效融合,易門銅業在綠化造林取得初步成效后,迅速跟進后續工作,實行網格化維護管理、績效考核掛鉤,變“人人不管”為“人人在管”。同時,該公司黨委創新“黨建+”模式,把環保作為黨建工作的重要內容,瞄準荒蕪區域、管理盲區、衛生死角,多次組織黨員、團員開展植綠護綠活動。
展望未來,易門銅業正從可持續發展、科學發展的高度,不斷描繪企業未來發展藍圖,奮力推進企業在綠色低碳、節能減排、轉型升級的道路上不斷前行。
(關鍵字:銅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