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譽為“中國錫都”的廣西河池市南丹縣,近年來立足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加快推進企業轉型升級,全縣工業經濟逐步呈現多業并舉、多元發展的大好勢頭。
南丹縣位于廣西西北面,是桂、黔、川交通的重要樞紐,區位條件優越,礦產、水能等資源豐富,是桂西資源富集區中的資源富集區。縣內有錫、銻、鋅、金、銀、銅、鐵、銦、鎢等20多種有色金屬,已探明有色金屬礦產保有儲量1100多萬噸,其中錫儲量144萬多噸,居全國之首,礦產資源分布之廣、藏量之大、品位之高、種類之多,世所罕見,被譽為“有色金屬之鄉”、“中國錫都”、“礦物學家的天堂”。
南丹縣的水能、碳酸鈣、煤炭等資源也極其豐富,全縣有28條河流蘊藏水能資源,水能資源蘊藏總量約18.75萬千瓦,可供開發利用的有15.37萬千瓦;縣境內六寨、芒場、月里、八圩、大廠、吾隘、里湖等7個鄉鎮均有碳酸鈣(指具備開采價值的方解石)資源分布,僅芒場、六寨兩鄉鎮的方解石資源保守儲量估算不低于800萬噸;已探明煤炭資源儲量1370萬噸。
南丹縣官方介紹,目前,南丹縣規模以上企業20家(含華錫集團駐南丹3家二級法人企業),涵蓋有色、食品加工、建材、水電等行業。有色行業已具備年產電解鋅45萬噸、銦160噸、硫酸60萬噸、精錫8000噸、錫焊料1萬噸、鉛銻2萬噸等產能。2015年,全縣完成工業總產值120億元,完成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32.15億元。“十二五”期間與“十一五”期間相比,全縣工業總產值增加50%,工業增加值增加53%。
其中,在發展有色金屬產業方面,南丹縣緊緊圍繞打造“國家新型生態有色金屬產業基地、有色金屬循環經濟示范縣”目標,深入貫徹落實環境倒逼機制,提質升級有色金屬產業,大力發展精深加工產品。
目前,南方公司銻銀多金屬回收綜合循環經濟及環境治理升級改造項目、吉朗銦業公司年產100噸高純銦及50噸銦靶材生產線項目、年產10萬噸電鋅生產線技術改造項目、南丹縣正華冶煉廠10kt/a銻冶煉升級改造、10kt/a銻白深加工及綜合回收工程等一批重點項目有序推進,基本形成了以河池·南丹有色金屬新材料工業園區為平臺,南方公司、金山銦鍺、吉朗銦業、堂漢鋅銦等企業為龍頭,鋅、錫、鉛銻、銦四大產業并駕齊驅的有色金屬精深加工產業格局。
此外,南丹縣白酒行業已形成年產8000噸高檔醬香白酒能力,產能位居全國前三,產品銷售覆蓋區外5個省市,丹泉品牌影響力不斷提升;建材行業已形成年產60萬噸水泥、30萬噸精細碳酸鈣生產能力;電力行業總裝機容量達到6萬千瓦,為工業生產提供了強大的電能支撐。
當地官方稱,南丹縣大力發展循環經濟,以河池·南丹工業園區為載體,堅持發展以有色冶煉及深加工為核心的企業共生循環模式,堅持以“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為原則,以資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環利用為核心,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為目標,以技術創新為依托,以最低的消耗和最少的排放獲得最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初步實現企業間原料及“三廢”的梯級利用和協同利用,保持園區循環經濟快速健康發展,實現了《河池·南丹有色金屬新材料工業園區循環經濟實施方案》預期目標。
目前,園區的循環經濟發展基本形成:精礦→沸騰焙燒→浸出→電解→機械加工循環經濟產業鏈;浸出渣→有色、稀有金屬回收→應用材料循環經濟產業鏈;煙氣→制酸循環經濟產業鏈;冶煉焙燒→余熱回收→蒸汽發電→濕法煉鋅→能量梯級利用循環鏈;各種棄渣→有色金屬物料、焦炭粉回收→建筑材料循環經濟產業鏈;工業廢水→廢水處理循環經濟產業鏈等六個循環經濟產業鏈,基本構建了物質和能量的大中小循環。
當地官方表示,南丹縣堅持把推進產業結構調整作為轉變發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堅持“以空間換時間、以資源換產業、以存量換增量”的理念,著力引進培育一批超百億元的產業集群,形成一批新的經濟增長點。當地牢牢把握“穩進突圍,提速提質發展”總基調,全力打造“國家新型生態有色金屬深加工基地、有色金屬循環經濟示范縣和白酒強縣”不松勁,一心一意謀發展,攻堅克難求突破,有力推動了全縣新型工業化加快發展。
(關鍵字:南丹 有色金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