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昆侖、北祁連,山下瀚海八百里,八百里瀚海無人煙。”這首凄愴悲涼的歌謠道出了青海柴達木盆地的廣漠與荒蕪。柴達木是荒涼的,但同時又是富庶的!這個被昆侖山、祁連山和阿爾金山等高大山脈合圍起來的盆地,因其巨大的礦藏資源儲量,誕生了聞名于世的全國最大鉛鋅礦——西部礦業錫鐵山鉛鋅礦。
就在這3300多米海拔的戈壁灘上,西部礦業人通過十多年的努力,讓一個總資產僅為8.03億元的礦山企業走出戈壁灘,走向全國,走向世界,使其成為青海率先進入中國500強的企業,并成功入圍第二批國家級綠色礦山試點單位。
錫鐵山鉛鋅礦自建礦以來,本著依法開采,依法繳費的原則進行礦產資源的開發利用,2007年至2011年上繳資源補償費1570萬元,2010年上繳資源稅1200萬元,2011年上繳資源稅1500萬元。礦產資源開發利用活動符合礦產資源規劃的要求和規定,符合國家產業政策,近三年來未受到相關行政處罰,也未發生過嚴重違法事件。
在多年的生產中,錫鐵山鉛鋅礦積累了豐富的安全生產經驗,形成了完善的安全生產管理制度。2002年,通過ISO9001認證;2008年,通過ISO14001環境管理體系、OHSAS18001職業健康安全管理體系認證和質量體系認證;2009年,錫鐵山鉛鋅礦通過省安監局驗收,并成為青海省唯一的安全生產標準化三級企業;2011年,通過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安監局驗收,成為尾礦庫安全生產標準化企業。
錫鐵山鉛鋅礦投產以來,歷屆公司領導十分重視礦山資源的回收利用。經礦山工程技術人員和設計科研院所的共同探索,將原采礦法改為有底柱分段空場法,使礦山設計損失率和貧化率分別降低了約4個百分點,并在此基礎上,使礦山貧化率和損失率進一步降低,控制在14%以內的國內鉛鋅礦山最好水平。此外,礦山通過開展小礦體及殘礦回采,共回收礦石量100多萬噸,有效延長了礦山壽命,改造生產工藝,鉛鋅回收率分別達到97%和95%。2011年,礦山資源回收率、貧化率和回收率指標達到或超過國家規定標準。
礦山依托西部礦業股份公司科技公司這個平臺,重視科技進步,積極開展科技創新工作,每年用于科技創新的資金投入不低于企業總產值的1%。2010年7月,承擔國家科技部“863”數字礦山示范項目,開始數字化礦山建設。
今天的錫鐵山鉛鋅礦,礦區綠化覆蓋率達到可綠化區域面積的80%以上。同時,錫鐵山鉛鋅礦堅持“在保護中開發、在開發中保護”的方針,建設項目環評及“三同時”制度完成率100%,環境項目投資均達到工程總費用的1‰至3‰。通過努力改進和加強各項投入,錫鐵山鉛鋅礦選礦廢水重復利用達90%以上,礦山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達到國內同類礦山先進水平。其中,井下廢水回收利用每年可為公司節約新鮮水用量約97萬立方米;利用廢石滿足了基建期水土保持、防洪排澇的要求,有效防止了次生地質災害的發生;硫精礦的利用,既減少了硫的排放量,又取得了較好的經濟、社會效益。
“礦業報國,振興民族經濟”是西部礦業人永恒的追求。西礦集團公司以“安定團結、科學管理、自強自立、勤儉立業、講求信譽”為企業形象,以“利人利己”為企業道德,以“批判包容、務實創新”的企業發展理念為指導,讓全體西礦人實現“有笑容的生活,有尊嚴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