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9月6日,歐盟委員會向WTO遞交了G/TBT/N/EU/504號通報,擬于近期對歐盟玩具安全指令2009/48/EC進行修訂,新指令擬將玩具表面可刮出物中的六價鉻遷移限量由0.2mg/kg加嚴為0.053mg/kg。新規一旦實施,限量將收緊4倍,玩具出口風險將大增。
歐盟委員會在修訂意見中指出,隨著科技進步,歐盟之前用于確定六價鉻遷移量的毒理學數據和每日耐受量等數據已不合適。根據2015年最新評估,歐盟健康和環境風險科學委員會更新了六價鉻的每日耐受量數據,并考慮到當前的檢測技術手段,提議將六價鉻的遷移限量收緊為現有的標準檢測方法所能檢測的最低濃度(0.053mg/kg)。
業內人士指出,鉻是常見的重金屬,主要有三價鉻和六價鉻兩種形態,其中三價鉻本身無毒,而六價鉻則屬于吸入性有毒物質,可通過消化、呼吸道、皮膚及黏膜侵入人體。消費者特別是兒童如果長時間或較高濃度地接觸六價鉻不僅會導致過敏、皮炎等癥狀,還可能造成視網膜出血、視神經萎縮以及胃、肝、腎功能損壞,甚至引發癌癥和遺傳基因缺陷等嚴重后果。
玩具中的六價鉻風險主要來自兩個方面:一是產品使用的顏料或者染料。傳統顏料或染料中的鉻酸鹽等物質都可能釋放或轉換成六價鉻。二是某些玩具上的皮革等材料。實際上,六價鉻殘留早已是皮革行業的“頑癥”,其來源除了染整所用的含鉻染料外,染整環節的復雜化學反應也可能促使原料中無毒的三價鉻氧化成六價鉻。今年以來,我國出口消費品因六價鉻超標而被歐盟發布不合格通報的事件已達16起。
歐盟作為全球法規的風向標,對玩具中的鉛、鉻等重金屬的管控格外嚴苛。如歐盟玩具指令已根據風險不同對玩具中的三價鉻和六價鉻分別設定了不同限量,而美國和我國等目前都只對總鉻設定限制。近年來歐盟對六價鉻的管控更是持續收緊,如2013年將該物質列如REACH法規限制清單;2015年則將與皮膚接觸皮革制品的六價鉻限量從1000mg/kg直接加嚴為3mg/kg。盡管此次歐盟的修訂意見已經達到現有的檢測極限,但歐盟玩具安全專家組仍提議每兩年審核六價鉻的適用檢測方法,確保能夠測量到更低濃度。據悉,歐洲標準化委員會目前正在審核EN 71-3標準中六價鉻的最新測試方法,其檢測濃度可能進一步降低到0.0025mg/kg,企業需密切關注。
玩具是我國的重要出口產業,年出口額已達數千億元,且增勢迅猛,但每年因限用物質超標等原因遭遇歐美通報的事件也達數百起,風險不容忽視。檢驗檢疫專家提醒出口企業:一是要嚴把“原料關”,采購符合歐盟標準和法規的涂料、染料等原輔料。二是嚴把“設計關”,要將玩具安全的要求融入到產品設計環節,如避免使用皮革材質,減少可能涉及含鉻染料的顏色等。三是嚴把“出廠關”。產品出口前應委托權威機構對六價鉻等物質進行檢測,確保符合進口國要求,避免后續不必要的質量糾紛。
(關鍵字:歐盟玩具 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