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0日,在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十一次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著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著力提高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增強經濟持續增長動力,推動我國社會生產力水平實現整體躍升。之后,中央高層多次提到供給側改革。
12月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主持召開經濟工作專家座談會并指出,明年要實現“十三五”良好開局,必須繼續從供需兩端加大結構性改革力度,以創新供給帶動需求擴展,以擴大有效需求倒逼供給升級,實現穩增長和調結構互為支撐、互促共進。
隨著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的臨近,近期,多則報道也頻頻把供給側改革與今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的核心話題相關聯。供需矛盾越突出的地方,對供給側改革的需求應當越迫切。因此,對鋼鐵行業而言,行業目前進行的去產能、降成本、優結構、提效率、保資金、重創新等都是供給側改革的內容。
供給側改革要讓“僵尸企業”“安樂死”
中國鋼鐵工業協會常務副會長朱繼民曾指出,根據2013年相關數據計算,我國鋼鐵工業的產能利用率低于70%,明顯低于國際通常水平。他同時表示,就目前情況來看,由于各種原因,化解產能嚴重過剩矛盾工作困難重重,進展緩慢。
工信部在今年3月份公布的《鋼鐵產業調整政策(2015年修訂)(征求意見稿)》中提出,將完善鋼鐵市場的準入和退出標準,對達不到準入要求的積極改造升級。改造升級之后,仍然達不到的將逐步退出,有序壓減過剩產能。事實上,自去年下半年以來,在鋼鐵企業盈利持續減少的背景下,已經有一批產能退出市場。
如果不配備相應的政策條件,化解產能過剩的機制會越來越僵化,直到企業大面積裁員破產。因此,成功的改革必須有能力避免企業“猝死”帶來的社會問題,并具備如下特征:符合優勝劣汰的市場規律,員工、企業、政府責任劃清,退出的產能和勞動力能夠重新加入經濟建設,“僵尸企業”退出有章可循。
對于“十三五”期間的供給側管理,國家信息中心首席經濟師范劍平提出:“十三五期間,中國供給側管理的一項重要舉措是清理‘僵尸企業’。最主要的是,要讓一批‘僵尸企業’‘安樂死’。”
范劍平認為,‘僵尸企業’‘安樂死’的最主要的方式就是多重組、少破產,即由一些行業的龍頭企業來兼并重組,并在這個過程中堅決關停污染、落后的產能。這樣,也有利于支撐產品的價格。“當然,保價本身不是目的,主要目的是減少虧損,因為企業虧不起,銀行也虧不起。”范劍平補充說。
范劍平同時指出,“僵尸企業”的退出可能要分幾年逐步實施。他認為,2016年退出的企業將主要是地方國有企業。因為一些地方國有企業盡管在地方可能是GDP的“臺柱子”,但對于國家還是體量較小,而且處于虧損狀態。另外,資不抵債的民營企業也可能會有兼并重組的意愿。
供給側改革要為企業降低成本
中共中央政治局12月14日召開會議,會議強調,要幫助企業降低成本,包括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企業稅費負擔、社會保險費、財務成本、電力價格、物流成本等,打出一套“組合拳”。
當前,在市場競爭異常激烈的背景下,成本已經成為鋼鐵企業的“生死線”。
在本次“組合拳”中,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格外引人關注。所謂制度性交易成本,主要是指因政府的各種制度工具所帶來的成本,包括各種稅費、融資成本、交易成本等。國務院2015年10月19日印發《關于實行市場準入負面清單制度的意見》,明確自2018年起正式實行全國統一的市場準入負面清單制度。這被認為是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的關鍵。范劍平表示,負面清單管理將是“十三五”時期重要的制度創新,可以有效激活市場主體的潛在活力。
在負面清單管理制度下,只有法律法規明確禁止或限制的領域,市場主體才無法進入,即凡是清單沒有列明的領域,市場主體均可以進入。在相對應的正面清單管理模式下,政府依然形成了事實上的管理,政府通過各種規范性文件,仍然限制著市場主體在某些領域進入。而負面清單管理模式可以有效限制和規范公權,尤其是規范審批權,從而降低企業的制度性交易成本。
“法無禁止即可為。”范劍平比喻說,“負面清單管理就是把捆在企業身上的繩子剪斷。”
此外,融資難、融資貴問題也是構成企業制度性交易成本的重要部分,是壓在企業頭上的一座大山。今年前10個月,在存貸款利率連續下降的背景下,大中型鋼鐵企業財務費用仍同比增加14.39億元,增幅為1.78%。噸鋼財務費用達到150元/噸,在10月份鋼材平均結算價格中所占比例達到7.5%。
當前,雖然國家不斷下調貸款利率,但鋼鐵行業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并沒有得到緩解。而銀行和金融機構的利潤率遠高于實體經濟,尤其是高于制造業的利潤率,也顯示出這種制度性交易成本的不合理性。解決這些問題,急需通過更加精準的措施,降低實體經濟的融資成本。
對于鋼鐵行業而言,怎樣才能真正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朱繼民指出,要嚴格稅收、環保監管和執法,并通過深化改革創造優勝劣汰的公平競爭市場環境。朱繼民建議有關執法部門,嚴厲打擊,懲處偷、逃、漏稅行為的企業;按照環保標準要求,出臺執法措施,嚴懲環保違法企業;盡快研究出臺建筑業營業稅改增值稅措施,堵住一些企業銷售產品不開發票的政策缺口。
供給側改革要讓創新者得益
經濟學上,有效供給包括產品的品種品質與產品的成本價格,所有的有效供給都會歸結為其中一種或兩種的綜合。因此,鋼鐵企業應該找準自己的市場定位,研究客戶的真實需求,加大技術研發力度,增加產品的含金量,同時,控制好成本與價格。
可以預見的是,供給側改革伴隨著弱勢企業的退出,會使鋼鐵企業生產的高端產品更適應市場,更有針對性,基礎產品則將主要通過降低成本來擴大市場份額,其間的價格差距會被拉得更大。屆時,市場的主要矛盾可能不再是供需矛盾,而是企業創新能否滿足市場對企業創新的需要的矛盾。
這還涉及到鋼鐵企業的供給營造市場、引導需求的問題,即通過有效供給的提高去擴大需求。正如沙鋼集團董事局主席沈文榮曾對《中國冶金報》記者所說:“什么叫做高附加值產品?螺紋鋼在迪拜賣到10000元/噸,算不算高附加值?”因此,只要企業找對了相應的市場需求,中低端鋼材的供給也可以是有效供給。
不難看出,鋼鐵企業改善有效供給可以從技術創新、提高產品品質入手,包括使有效供給精準送達用戶手中所需要的服務體系建設,以最終達到需求重構的效果;也可以從管理創新、降低產品成本入手,構建與目標市場需求相適應的價格和成本體系,從而化無效需求為有效需求。
不過,為了長期發展,我國的供給側改革將更強調技術創新,并立足于培養新的經濟增長點。范劍平介紹,今后的減稅主要有兩個重點,一是年營業額30萬元以下的小微企業稅費全部減免,該政策執行到2017年底,以后可能還會延長;二是要把有限的財政資源盡可能多地支持高科技企業的創新活動。“所以,未來哪家企業搞科技研發,哪家企業就會獲得較大的減稅支持。一般性行業、產能過剩的行業,是不會給予稅收支持的。”范劍平指出。
這是否意味著鋼鐵、有色企業就沒戲了?“不一定,如果企業做的是進口替代的研發活動,鋼鐵企業和有色企業一樣可以享受減稅優惠。”范劍平舉例說,目前,我國鋼鐵產能過剩,其中主要是建筑用鋼,而高端裝備制造業所需的優質特殊鋼材仍需大量進口,如果鋼鐵企業可以研發出替代進口的產品,那這筆研發費用可以得到大量減稅。
“‘十三五’期間,中國政府不僅需要精準減稅,還會定點投錢。”據范劍平介紹,國家最近投入了大量資金給民營企業和國有企業中有可能搞進口替代技術的科技研發企業,平均每個企業5億元,只要極低的利息,還附帶一大批優惠政策。這個款項可以在10年后償還,償還形式可以是現金,也可以是國家投資入股。“這就是中國政府支持企業科技研發的舉措,目前,已經投資了3批企業。”
“中國的供給側管理與國外那種普遍、全面的減稅是不一樣的。”范劍平還指出,中國推動產業結構升級,提高勞動力隊伍中工程師和高級技工的比例,才是解決中國勞動力成本上升后潛在增長力下降的根本出路。
供給側改革告訴鋼廠不要寄望于刺激政策
有了供給側改革,需求側是否還會發力?
范劍平提出:“對于中國來講,未來5年,必須需求側、供給側雙向發力才能保證‘十三五’期間經濟年增長率6.5%的目標。”
“要真正理解李克強總理在國務院常務會議上的講話:供給和需求要雙向發力。”范劍平解釋,供給側管理和需求側管理嚴格來講,不存在誰優誰劣問題。需求側管理側重于解決短期危機問題,供給側管理則是要解決長期調結構和轉型的問題。
與此同時,范劍平指出,中國不能光靠刺激投資、刺激消費、刺激出口,還要更加重視供給側管理。這意味著鋼鐵行業寄希望于國家重新依靠大規模固定資產投資和刺激出口等手段,刺激用鋼行業需求的路已經走不通了,而依靠供給側改革來解決自身存在的長期結構性矛盾,才是全行業脫困轉型的希望所在。
(關鍵字:鋼鐵行業 供給側改革 產能利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