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建部最近調研各地樓市下滑程度。媒體也不斷報道地方“暗中救市”。此前,央行官員放話要求商業銀行支持個人房貸。
參與住建部廣州座談會的政府人士表示,由于中央一直保持沉默,地方感到很困惑,由于摸不清中央的態度,多地只能偷偷救市,手段也是五花八門。該人士說,住建部官員在座談會上表示,地方確實有自主調控的權力;但是不能把是否放松限購當做刺激樓市、謀求短期經濟增長的手段。
住建部官員難得地承認了地方政府有自主調控的權力,但承認不等于允許,他們對地方政府仍然有許多限制。如,不同意地方糾正限購等反市場的措施。住建部官員在座談會上強調,限貸并不是行政干預手段,而限購是在經濟、稅收手段不到位的情況下被迫出臺的下策,符合目前中國經濟的需要。看來還不舍得全面放棄行政干預。
究竟誰該對過去的房價上漲負責?誰又該對當前的房價走向負責?如果說過去人們還看不清楚,現在應該看清楚了。
第一,央行的貨幣政策是房價大漲快跌的主要因素。2009年央行貨幣放水,人們就連夜排隊買房;現在央行不再放水,房價就很快疲軟。第二,各部委將“國八條”、“國六條”等無數文件套向購房者、地方政府、開發商的脖子,沒有抑制房價,反倒推漲房價。部委的口風也一變再變,先是“抑制房價上漲”,后改成“抑制房價過快上漲”,最后只能無奈地變成“抑制房價過快上漲的勢頭”。每一次改口風,其實都說明此前的調控是失敗的,但隨后調控加碼,又是走向更大的失敗。而房價疲軟時,部委又想收拾殘局。
房價調控折騰了10年,卻是這么個結果,當初又何必折騰?10年折騰改變了無數人的命運。有房者和無房者的資產差距迅速拉大,無房者的婚姻、生育也受到影響。但是,沒有哪個官員會為這10年折騰負責。
很多人把這10年折騰怪罪到地方政府頭上,認為是地方政府和開發商聯合推高房價,其實,10年折騰失敗,地方政府并非責任者。恰恰相反,部委成了愛生事的大媽,什么都管。如果早點承認地方政府有自主調控的權力,情況不會這么糟糕。
中國幅員廣闊,各地情況千差萬別,不是中央統一調控能解決問題的。中央所要做的,其實只應該是不斷督促地方政府減少干預市場。實際上,在改革過程中,常常是地方率先突破中央的各項不當政策,比如小崗村的土地改革,而且,地方率先改革是受到中央的鼓勵的。鄧小平在十一屆三中全會上,就鼓勵各地方、各部門先行試驗。
改革就是改錯。哪些政策是不切實際的,地方政府在一線,比中央政府更容易發現,更容易改正。因此,給地方更多自主權,是明智的選擇。但是10年房價調控,卻反其道而行之。地方不愿干預市場也不行,必須聽從部委的,搞限購、限價、減少土地供應等逆改革。
現在房價疲軟,正是讓地方自主改錯的時機。地方政府不能發鈔,不能增稅,并且受到競爭制約,它們所能做的,主要是減稅、放開限購、限價等管制,而這些本來早就應該做的。限制開發商降價之類的地方政策才是反市場的,需要中央制止。
央行不必要求商業銀行講政治不講利潤,住建部不必要求地方政府不得放開限購。中央不應該讓地方政府“暗中救市”,而是應該放手讓地方政府明白糾錯。別再迷信調控治國。房價殘局已經不是靠部委發文件能夠收拾得了的了,只有允許一線官員大膽向市場的力量讓步,才能解困。部委最重要的是管好自己的手,不要伸向市場。
(關鍵字:住建部 商業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