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為世界第一風電大國,我國風電裝機容量、發電量均已超過核電,成為繼火電、水電之后的第三大主力電源。
作為世界第一風電大國,我國風電裝機容量、發電量均已超過核電,成為繼火電、水電之后的第三大主力電源。2004-2009年國內風電行業幾乎每年新增裝機量幾乎都超過100%的增長,野蠻的瘋狂增長期之后,隨著2011年初期政策的變動,此前積累的產能過剩問題突然爆發,風電行業驟然間跌入低谷。不過伴隨著國家對環保問題關注的日益加深,作為清潔能源的風電產業迎來了第二春。2014年,隨著并網政策、補貼政策的落實以及特高壓建設帶來的棄風問題的緩解,風電行業的復蘇已經基本確認。
【2000年以來國內風電裝機新增容量及累計容量變化趨勢圖】
截至2013年底,風電發電量在我國能源消費總量中僅占比2.6%,而同期德國和丹麥風電消費量占比卻均超過20%,已成為各自國內主體能源。即便在國內,獨立于國家電網體系之外的蒙西電網,2013年風電發電量占全網發電量比例也高達13.4%。無論從當前治理霧霾的現實需求,還是從國家能源結構調整的長遠需要來看,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比以往任何時候都顯得重要和緊迫。風電作為國內可再生能源發電形式中最具規模和效率比較優勢的新能源門類,未來理應承載起我國能源替代戰略的中堅作用。
事實上,國家能源局對外公布《全國海上風電開發建設方案(2014—2016)》,總容量1053萬千瓦的44個海上風電項目列入開發建設方案。這標志著我國海上風電開發將進一步提速。這44個海上風電項目分布在天津、河北、遼寧、江蘇、浙江、福建、廣東、海南等省份,其中江蘇省列入開發建設的項目規模最大,達到348.97萬千瓦。
我國海上風能資源豐富,加快海上風電項目建設,對于促進沿海地區治理大氣霧霾、調整能源結構和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具有重要意義。風電發展“十二五”規劃提出,到2015年,海上風電裝機容量達到500萬千瓦;到2020年,海上風電裝機容量達到3000萬千瓦。但是,我國海上風電產業仍處起步階段。根據中國風能協會的統計,2013年我國海上風電已建成的項目容量42.86萬千瓦,僅占全國風電裝機總容量的約0.5%。
大家都知道,風電行業作為用鋼需求的終端企業,其對于中厚板、電工鋼、軸承鋼、齒輪鋼等品種需求較為旺盛,風電行業的復蘇勢必增加這一部分鋼材的需求。為了更好地把握風電行業的現況以及準確的預測未來行業運行趨勢,近期咨詢二部走訪了部分風電行業的領軍企業,并形成以下幾方面反饋。
1.風電行業基本走出階段性困難期,但企業經營情況呈現兩極分化
從走訪企業反饋來看,80%的企業認為國內風電行業已經走出階段性困難期,在利好政策的刺激下,2014年國內風電新增裝機容量增長勢頭明顯,個別企業增長幅度高達74%,全行業數據雖然尚未公布,但整體數據增幅應該不小。不過值得注意的是,目前處于行業前十名企業運營情況較好,排名靠后的企業生存情況堪憂。
2.陸地風電仍算是重頭戲,海上風電后期增長勢頭不容小覷
不可否認的是,陸地風電依舊是風電行業建設的重頭戲,尤其是“三北”大風電基地,但是陸地風電同樣存在著一些問題,其中“棄風”和“限電”的現象時常發生,另外考慮到陸地建設風電對山林以及耕地的侵占,倘若沒有政府強制性上調風電占比要求,陸地風電發展速度可能放緩。相對而言,海上風電在政策的刺激下其增長勢頭不容小覷,在受訪的風電企業中近幾年海上風電項目建設任務集中。
3.分段招標增加行業細分
由于目前風電行業招標基本會分為“電機”、“塔筒”、“電纜”等幾個部分,故對于行業細分要求增強,投標企業需要擁有自身的核心優勢,譬如“電機”主要在于技術,而“塔筒”生產企業則面臨更多是價格競爭。值得一提的是塔筒生產企業是風電用鋼采購大戶。
4.行業競爭壓力升溫,盈利模式逐漸轉變
通過走訪反饋,為了更好地贏得客戶,部分風電投標企業將自身承諾的保質期由1年延長到5年,另外投標時價格競爭激烈。由于資金占款最大時長達5年,所以企業對于融資需求明顯。部分企業將盈利模式由簡單的“剪刀差”轉移到“融資租賃”、“設備維護”等等。
5.風電出口占比有限
雖然目前國內風電裝機出口占比能夠達到5%左右,但參與出口的企業個數有限,而且出口盈利空間較差,部分地區譬如歐洲幾乎沒有利潤,許多企業表示對于開拓海外市場有興趣,但不會盲目進軍海外,積極出口調研者居多。
6.風電用鋼需求增加
隨著風電行業的復蘇,其對于鋼材需求勢必增加;事實上,許多鋼廠已經積極關注這部分市場,特別是中厚板生產企業更需要密切跟蹤,下游需求的增量為產能過剩的市場可能帶來一絲曙光。
(關鍵字:風電 需求增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