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北京舉行的第十三屆中國國際核工業展覽會上,來自40多個國家的200余家參展商圍繞“清潔核能科技,助力美麗中國”主題,展示了近年來世界核能發展的新技術、新成就。
核電作為世界3大電力支柱之一,目前占全球能源供應的12.3%,是清潔、高效的能源,具有資源消耗少、供應能力強等特點,被譽為“環境之友”。自1954年世界上第一座核電站建成,60年來,全世界投入運行的核電站已達400多座。
但一提及核能,很多人擔心和顧慮的是核輻射。實際上,核電站在正常運行的狀況下,是不會造成核輻射污染的。自然界本身就是一個充滿輻射的世界,其中來自宇宙射線、土壤空氣等的天然本底輻射占92%,醫療如腦部CT等占7%,其他人工輻射如電腦和手機占1%。根據專業部門監測,一次胸部CT所造成的輻射相當于12毫希,而核電站一年發射出的輻射只有0.01毫希。
經濟越發達的國家和地區,核電的應用越普遍。在我國現有的能源結構中,核電僅占2%,而世界平均水平是16%至18%,如果未來中國核電占到能源消費結構的10%左右,由火力發電導致的大氣污染將大大減輕。中國計劃2020年實現核電在運5800萬千瓦和在建3000萬千瓦的規劃目標,并在今明兩年開工建設10臺機組。
盡管在歷史上曾出現過嚴重的核泄漏事故,但正是這些慘痛的教訓促進了全球核能界的交流,推動安全管理措施日益完善。1979年美國三里島核電站事故后,美國成立了“美國核動力運行研究所”;1986年切爾諾貝利核電站事故后,直接促成了1989年5月在莫斯科成立“世界核電運營者協會”;2011年3月日本福島第一核電廠的事故促使人們提升了對核電站選址的要求,充分考慮洪水、臺風和最大天文潮等因素。通過吸取事故教訓,在世界范圍內,核電站的安全可靠性正不斷得到提升。
(關鍵字:核電 電力 清潔核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