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鐵礦石供大于求局面已然形成的今年,中國國內仍有66個、近5億噸產能的鐵礦石項目在建或擬建。值得一提的是,這近5億噸的新增產能中,有8成左右為鋼廠附屬的大中型礦山項目。
日前出具的一份對中國鐵礦石市場的調研報告。報告指出,在國內外礦石市場產能和產量長期保持增長,而國內鋼鐵需求不振的背景下,中國鐵礦石行業生產結構的調整行為,正在悄然發生,其中有不少國內小礦山正被市場淘汰“出局”。
數據顯示,今年1-9月份,我國生鐵產量為50277萬噸,同比上漲2.7%,粗鋼產量為54234.3萬噸,同比增長1.7%;而同期原礦產量為96810萬噸,同比漲幅高達16.6%,另外,鐵礦石進口總量為5.5億噸,同比漲幅也達到8.2%。
鐵礦石原礦產量以及進口礦數量增幅大大超過了國內生鐵、粗鋼產量增幅,顯示了中國鐵礦石市場供大于求的局面已經形成,自去年9月份以來,鐵礦石價格整體處于弱勢下滑狀態。
因為進口礦對比中國的國產礦,具備了質量、價格等方面的優勢,由此,全球鐵礦石市場的供大于求壓力,給中國國產礦帶來的影響尤為明顯。
對鋼廠的內礦用量進行測算后發現,今年前9個月的國產礦需求量比去年同期減少3000萬噸左右,整體下降了20%。另外,根據“我的鋼鐵網”對唐山、邯鄲、邢臺、山東、山西5個區域55家鋼廠鐵礦石庫存的長期跟蹤數據,今年以來,這些鋼廠的平均進口礦配比(燒結中進口礦的百分比),持續處在70%以上,近期更是上升至89%。
另值一提的是,在國產礦需求下滑、價格下跌的形勢下,我國國產礦產量仍出現了增長。數據顯示,今年8月份我國鐵礦石產量為11656.9萬噸,同比增長10.4%,環比增長0.9%;9月份我國鐵礦石產量為12906.3萬噸,同比增長20.3%,環比增長10.7%。
報告調查發現,國內有17家國有大型礦山中,今年前8個月產量同比出現下降的僅4家,而這17家大型礦山前8個月的總產量同比增長了12.4%;同時,受調查的19家國內大型礦山,鐵精粉產量占全國產量的比重在不斷增長中。報告認為,我國大型礦山在逆市增產,而小礦山的減產則受到了掩蓋。
據悉,在中國去年13億噸原礦產量中,中小民營礦山產量占比35.9%。
一般而言,鋼廠附屬、大型國有以及大型民營礦山證件手續齊全,對當地經濟和就業有相當大的貢獻,得到國家和當地政府的支持相對較多,受政府整頓等負面影響較小,產量穩定;而小礦山雖然憑借著靈活的稅務負擔、較少的勞動支出、部分不正規的開采渠道,能夠取得較高的利潤,但受政府整頓、季節因素、價格因素等影響較大,產量并不穩定。
報告認為,小礦山位置大多較為偏遠,運輸成本高;且小礦山的鐵礦石品位大多較低,在當前礦價下跌過程中,開采價值正在喪失。
為此,在當前國內外礦石市場產量長期保持增長,而國內鋼鐵需求不振的背景下,國內小礦山正在逐步被市場淘汰,中國鐵礦石行業生產結構正在悄然調整。
今年以來中國國內在建或擬建的礦山項目有66個,新增產能合計為4.9億噸。且在這近5億噸的新增產能中,有8成左右為鋼廠附屬的大中型礦山項目。
值得慶賀的是,截至今年8月份,我國國有礦山的鐵精礦完全成本為627.52元/噸,較2011年僅增長7.36元/噸,“主要是由于今年來國有礦山企業已經意識到進口礦快速下跌對其產生的不利影響,因此從技術、人員、設備等方面不斷改善,完成企業今年制定的降本增效計劃”。
據報告,國有礦山生產一噸鐵精粉的完全成本,在2003年為267.57元/噸,但到2011年則增長到了620.16元/噸,年平均增長率高達11.1%。
(關鍵字:鐵礦石 供大于求 礦山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