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堅定不移地實施“走出去”戰略,積極開展國際合作和國際化經營是進一步提升我國鋼鐵企業國際競爭力,形成全球配置資源的能力,實現我國鋼鐵企業由大變強的重要途徑。要整合政策資源,形成政策合力,鼓勵和引導國內鋼鐵企業積極參與國際鐵礦石資源的合作勘查開發,通過并購、參股等多種方式在國外建設鐵礦、焦煤、錳礦、鉻礦等資源基地,提高海外權益資源供應量比重;支持有條件的鋼鐵企業到國外建設鋼鐵廠,探索在境外建立鋼鐵生產基地。同時,要加強多行業合作和戰略協同,加強企業之間的溝通、交流與協作,及早建立風險分擔機制,有效控制境外投資項目的風險。
■DRC視角
■來有為
世界鋼鐵工業已發展成為全球性產業
世界鋼鐵工業已經發展成為全球性產業,很多鋼鐵企業以資源的全球利用為基礎,以擴大市場份額為目標,積極開展國際化經營,建立了覆蓋全球五大洲的貿易網絡,在本土以外的國家和地區投資設廠,全球化水平越來越高,這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資源和原材料全球配置。鐵礦石、焦炭、廢鋼、錳礦、鉻礦等鋼鐵主要原料和輔料均形成了大規模的國際交易市場,且貿易量不斷增加。從鐵礦石供應看,巴西淡水河谷、澳大利亞力拓、必和必拓三家企業具有相對壟斷地位,三家企業的鐵礦石貿易量占全球的比重超過70%,主要需求方為亞洲的中國、日本、韓國及歐洲的德國。一些鋼鐵企業積極調整和優化全球布局,收購國外礦山資源和鋼鐵企業,打造整合全球資源的產業鏈和供應鏈。過去日本鋼鐵行業主要以與海外礦山持有者簽訂10年以上的長期供應合同為主,近年來開始向增加權益礦的方向發展。日本政府通過低利息長期融資等措施,鼓勵民間企業投資海外礦山。
二是國際鋼材市場的交易規模日益擴大。比如,日本鋼鐵業憑借較低價格、較高質量、多樣化品種等優勢積極擴大鋼鐵產品出口。從20世紀60年代末期開始,日本長期保持世界最大鋼鐵出口國的地位,年出口鋼材量占世界鋼鐵貿易總量的20%~30%。日本鋼鐵聯盟公布的數據顯示,2011年日本鋼鐵出口總量為4124.0萬噸,同比降5.0%,連續兩年突破4000萬噸;出口額按日元計為39680億日元,同比增0.7%;按美元計為496.16億美元,同比增10.6%。
三是鋼鐵企業大力實施全球布局和國際化發展戰略。世界主流鋼鐵企業積極由傳統的鋼鐵制造商向系統服務型企業轉型,構建以鋼鐵產業為重心、多元產業共同發展的企業集團,并圍繞鋼鐵產業價值鏈,在資源、深加工、工程設備和工程建設等領域拓展國際化發展空間。德國蒂森克虜伯是典型的多元化經營驅動的國際化企業,在鋼鐵制造業以外,形成了技術、服務、電梯及汽車零部件等多個業務群,國際多元化經營的發展一定程度上促進和帶動了蒂森克虜伯鋼鐵產業的國際化。在加強新技術應用和研發的同時,日本新日鐵和JFE借助設備輸出、技術輸出、對外直接投資、合作和聯盟等方式向海外擴張。韓國浦項鋼鐵提出了“全球化”發展的口號,并積極實施。浦項在海外投資建設的鋼材服務中心、冷軋廠和鍍鋅板生產廠取得了成功,在海外建設煉鐵和煉鋼產能尚未取得實質性進展。近年來,浦項鋼鐵的境外銷售收入已占總收入的近30%。
四是全球鋼鐵產業的跨國并購和投資保持活躍。全球鋼鐵產業經過多輪大型并購重組,行業集中度不斷提高,形成了新的市場競爭格局,跨國鋼鐵企業集團對全球鋼鐵產業發展的影響越來越大。例如,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米塔爾先后在墨西哥、加拿大、美國以及東歐國家展開一系列收購,通過重組整合以及發揮協同效應、推動產品結構升級,使被收購企業扭虧為盈,建立起了高效的商業模式,在鋼鐵業內被稱為“全球化程度最高”的公司。2006年,米塔爾收購了全球排名第二的安賽樂公司。此輪并購重組后,安賽樂米塔爾成為全球規模最大的鋼鐵集團,2007年占全球市場份額的9%。2012年5月,日本新日鐵宣布與住友金屬工業公司合并,將于2012年10月完成全部合并程序。合并后的“新日鐵住金”鋼鐵產量約為4540萬噸,排名全球第四位。此外,日本鋼鐵企業從20世紀70年代中期開始在日本本土以外投資建廠,20世紀90年代以來加大了對發展中國家投資的力度,在巴西以及東南亞地區建設新高爐。
五是鋼鐵企業積極構建戰略聯盟。進入新世紀以來,鋼鐵產業鏈全球布局趨勢日益明顯,建立縱向或橫向戰略聯盟已成為一流鋼鐵企業重要的競爭手段。以新日鐵為例,為了提高收益、增加靈活性并防止惡意收購,公司通過相互持股、共同成立合資公司、業務整合、技術合作等,與本國的住友金屬工業公司、神戶制鋼所及國外的韓國浦項、中國寶鋼等企業建立了各種戰略聯盟,并與高爐、電爐制造商及其它利益相關方進行各種層次和內容的合作,包括環境、資源再生利用,以及資本市場變化、收購建議等。
中國鋼鐵企業亟須走出去
“十一五”時期,我國鋼鐵產業的技術裝備水平大幅度提高,品種質量明顯改善,節能減排成效顯著,但與此同時,我國鋼鐵企業國際化水平低,在全球資源、產品市場缺乏話語權,發展模式粗放,新產品自主研發能力不強,只有約30%的產品可以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在國際競爭中處于不利地位。要實現我國鋼鐵工業由大到強的轉變,必須通過“引進來”和“走出去”,與國際鋼鐵企業積極開展資源、技術、市場、生產基地等方面的合作,不斷提高我國鋼鐵企業的技術和管理水平,加強對上游資源的控制,增強國際市場開拓能力。
鐵礦石進口缺乏定價話語權
我國鐵礦石資源明顯不足,且鐵礦石稟賦普遍較差,貧礦多、富礦少,富鐵礦石僅占2.8%,開采成本較高,每年需要大量進口鐵礦石。進口鐵礦石平均品位較為穩定,其中印度礦品位稍低,為53%至63.5%;澳礦品位居中,為58%至63%;巴西礦品位最高,為65%至67%。國產鐵礦石品位較低,2006年之前國產礦平均品位約30%,2006年以來由于鐵礦石價格高漲,國產鐵礦石產量迅速增加,但平均品位明顯下降,2009年國產礦平均品位降至25%,2011年進一步下降到22%左右,國內礦采選成本大幅增加。
近年來,我國鐵礦石進口量不斷增加。2011年,我國進口鐵礦石6.86億噸,同比增長10.9%,鐵礦石對外依存度已超過60%,進口額高達1124億美元,在進口的所有大宗產品中僅次于原油。雖然我國是鐵礦石進口大國,但一直無法改變“多對三”的鐵礦石供需市場談判格局,沒有定價話語權,僅僅是國際鐵礦石價格的接受者。為了應對鐵礦石漲價,中國鋼鐵工業協會、五礦商會等做了種種努力,比如規范鐵礦石進口秩序、實行進口資質、推行代理制等,這些做法起到了一定的改善作用,但難以從本質上解決中國鋼鐵企業依賴于三大礦的格局,無法讓進口鐵礦石價格回歸到合理的區間。2010年,持續沿用30多年的長期協議定價機制開始瓦解,2010年3月30日和4月1日,淡水河谷和必和必拓分別與客戶達成短期合約,現貨市場價格成為主要參照標準,年度定價改為季度定價。2011年年初,世界第一大鐵礦石生產商必和必拓公司又宣布,對大部分鐵礦石出口實行月度定價機制,未來鐵礦石交易的定價趨勢是現價化。這種局面擠壓了我國鋼鐵行業的盈利空間,加大了資源保障難度。2011年,我國進口鐵礦石平均到岸價達到163.84美元/噸,同比增長28.13%。
2011年下半年,受礦價高企、鋼鐵需求回落、產能過剩等因素的影響,我國鋼鐵行業進入調整期,包括一些央企在內的鋼鐵企業出現了大面積經營虧損,鋼鐵企業降本增效的壓力進一步加大,經營風險大幅增加。但與此同時,國際三大鐵礦石巨頭必和必拓、淡水河谷、力拓的利潤都創下歷史新高。淡水河谷公司的年度報告顯示,2011年公司營業顴達603.89億美元,凈利潤228.85億美元,比2010年增長32.6%,一個企業的利潤超過中國鋼鐵業的利潤總額。2012年,鐵礦石等原料價格高啟將繼續擠壓我國鋼鐵行業的利潤空間。可以說,當前中國鋼鐵行業面臨的最緊迫的問題之一是進口鐵礦石價格過高的問題,解決問題的重要途徑是繼續堅持“走出去”戰略,鼓勵和引導國內企業到國外開礦,實現上游供應鏈的全球配置,不斷加強對海外資源的掌控,建立更為廣闊的資源供應渠道,降低對三大礦的依賴程度,提高我國在國際鐵礦石定價中的話語權。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資源與環境政策研究所“新形勢下鋼鐵產業轉型升級與可持續發展研究”課題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