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雖然絕大多數股民已經作好了“排雷”的準備,但今年中報業績“地雷”的數量卻有可能超出預期,中報行情的操作難度也隨之增大。
統計數據顯示,截至上周末,有1464家公司公布了中報和中期業績預報。總體來看,預增和扭虧的公司合計占比不足50%;預減、首虧和續虧的公司分別占比31.01%、9.83%和6.97%。
太平洋證券研究所分析師王雨指出,上市公司中報業績情況與我國現階段經濟增速放緩、大盤弱勢的背景相一致,投資者擔憂公司盈利無法支撐目前股價,從而引發了部分公司中報“地雷”的相繼引爆,個別公司股價以跌停的極端方式顯示出投資者的憂慮。
“由于率先披露業績的企業多為業績增速較高的公司,而發布業績預告的也多為業績大幅波動的公司,在中期業績披露中后期,除了以銀行為代表的大塊頭企業外,上市公司中報業績亮點難現,整體中報業績不佳的趨勢仍將延續。”王雨表示。
從目前的情況來看,主板、中小板和創業板市場面臨的業績風險有所不同。
統計顯示,滬深主板市場的上市公司業績情況不容樂觀,有超過六成的公司業績報憂。
王雨表示,雖然主板市場業績放緩可能引發投資者對大市值板塊業績的過度擔憂,但隨著中報演進將有所改觀。特別是滬市中很多傳統藍籌公司并未發布中期公告,結合一季度滬市公司業績情況遠好于其他市場來判斷,在業績披露的中后期,主板市場的業績數據將有所改善,這也說明經過前期股價和業績預期的雙殺,上證綜指未來出現估值修復的概率更大。
中小市值板塊中,創業板業績預增比例接近60%,情況好于中小板,但在中小市值板塊業績變臉數量上升的情況下,市場對于中小板和創業板市場分化的預期非常高,因此,未來一段時間,中小板和創業板雖然是中報行情的集中爆發地,但風險同樣不容忽視。
同花順數據顯示,業績預增占比較大的公司主要集中在建筑、醫藥、食品飲料、農林漁牧、計算機、傳媒等行業,整體表現較差的行業為煤炭、有色金屬、鋼鐵、基礎化工、機械、電力設備、汽車、房地產。其中,鋼鐵業中報大面積“失血”已成定局。
在王雨看來,目前,市場階段性完成了對周期性行業業績公告較差所引發的股價調整,逐漸由防御性的資金避風港效應過渡到市場系統性風險的補跌階段。這對中報中后期公布階段的較差數據,特別是周期行業沖擊的邊際影響將逐漸減弱。